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_亚洲综合图_色综合久久天天_亚洲综合图色国模40p_国产精品嘿咻嘿咻

 
首頁 > 綜合 >
 
 

為什么窮人更愛冒險,富人更保守?背后的心理機制是什么?

2023-02-09 09:54:02  來源:小播讀書

為什么窮人常常更容易冒險,而富人常常更加保守,今天我們講講背后的邏輯。大家好,今天我們繼續(xù)分享丹尼爾·卡尼曼的《思考,快與慢》和《噪聲》,前面我們介紹了人類認知的兩種偏差:啟發(fā)式判斷和過度自信。這兩種偏見都是比較明顯的,今天我們介紹另外一種比較隱蔽的偏見。

丹尼爾·卡尼曼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獎,一個重要的原因,就是他提出了著名的“前景理論”,也稱為“展望理論”。什么是前景理論?主要是解釋了人們在面對風險時的選擇偏好。他發(fā)現(xiàn)人們在面對得失時的風險偏好是不一樣的,在面對“失去”的時候,我們會追求風險;而當面對“得到”的時候,我們會規(guī)避風險。這樣有點抽象,讓我們舉個例子。

比如問題1,如果你肯定會得到900美元,或者有90%的可能性會得到1000美元,有10%的可能性你一分都得不到。你會選擇肯定能拿到的900美元呢?還是會去博90%的概率會拿1000美元?在這種情況下,大多數(shù)人會選擇規(guī)避風險,選擇得到900美元。


【資料圖】

但另外一個問題,如果你肯定會損失900美元,或者有90%的可能性會損失1000美元,有10%的可能性不會有任何損失。你會選擇肯定損失900美元呢?還是會選擇博一下10%的概率,什么都不會損失?在面對損失的時候,大多數(shù)人會選擇去冒險。

如果在期望值相同的風險收益和確定收益中做出選擇,我們就會選擇確定收益。而在面對確定損失的情況下,我們傾向于去冒險。利用這個理論,我們可以預測一個人的行為。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賭場,大多數(shù)人認為,賭場是靠各種先進的設備和抽老千來獲利的。但實際上,賭場可能什么都不用做,就可以賺錢。讓我們看看他們是如何做到的。

正常情況下,每個人的贏錢和輸錢的概率都是一樣,都是50%,但按照上面的前景理論,當一個賭徒贏錢后,他會選擇規(guī)避風險,也就是會減少下注,避免損失。而當一個賭徒輸錢后,他會選擇去冒險,下注會越來越多。所以,最后就導致了,從賭場離開的人中,贏錢和輸錢的人都各占一半,但輸錢的人輸?shù)母?,而贏錢的人贏的比較少,所以賭場幾乎什么都不用做,只靠人性就可以賺錢。比如有100個人進賭場,有50個人贏了1000千塊,而另外50個人會輸?shù)?000塊。

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,前景理論也同樣有效,有一個更形象的例子就是,我們利用前景理論可以解釋,為什么窮人更愿意冒險,而富人更保守,因為窮人通常會面對損失,因此會選擇冒險;而富人通常會面對獲得,因此他們傾向于確定性的收益,也就是更加保守。

導致人們有這種心理偏見有兩個重要的原因:“損失厭惡”和“稟賦效應”。損失厭惡是說,人們普遍對失去的厭惡程度,要遠大于得到的喜歡程度。你掉了1000塊錢的難受程度,要大于你撿到了1000元錢的喜悅程度,“失去”比“獲得”給人帶來的情感沖擊更大。

那為什么我們會有損失厭惡的心理呢?這是因為我們失去的是我們已經(jīng)擁有的東西,前面我們介紹了“稟賦效應”,我們普遍會更看重自己已經(jīng)擁有的東西,會賦予自己已經(jīng)擁有東西更高的價值,所以當我們失去的時候,我們會覺得更難受,而獲得的東西原本并不屬于我們,所以它的價值不如我們已經(jīng)擁有的東西。

在厭惡損失和稟賦效應的加持下,我們在面對風險的選擇偏好就不一樣。在面對可能獲得的風險時,因為這些即將獲得的東西原本可能并不屬于我們,所以,我們會比較客觀看待它們的價值;而當面對可能失去的風險時,由于損失厭惡和稟賦效應,我們會高估自己已經(jīng)擁有東西的價值,同時我們更不愿意失去它們。而當我們已經(jīng)失去了原本屬于我們的東西時,就會產(chǎn)生更多的情緒波動,比如已經(jīng)輸錢的人,往往情緒更容易激動,而且在接下來的選擇中,也更容易去冒險把原本屬于自己的東西贏回來。

這就導致在面臨風險時的兩種不同選擇偏好。在面對損失時,我們更容易冒險;在面對獲得時,我們更加保守,這就是卡尼曼提出“前景理論”的核心結(jié)論。前景理論有三個基本假設:

1、大多數(shù)人在面臨獲利的時候是風險規(guī)避的;

2、大多數(shù)人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是風險偏好的;

3、大多數(shù)人對損失比對獲得更為敏感。

2002年,諾貝爾經(jīng)濟學獎授予了丹尼爾·卡尼曼和另外一位心理學家阿莫斯·特沃斯基,因為他們所提出的“前景理論”對經(jīng)濟學中“理性經(jīng)濟人”假設提出了挑戰(zhàn)。在傳統(tǒng)的經(jīng)濟學看來,人類的決策判斷都是理性的,而作為心理學家的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挑戰(zhàn)了這一假設,人們在做出很多選擇和判斷時,常常是非理性的。

前面我們介紹了,卡尼曼提出了,大腦有兩套決策系統(tǒng):系統(tǒng)1和系統(tǒng)2。大多數(shù)情況,是系統(tǒng)1在替我們做決策,而系統(tǒng)1會受到外界環(huán)境、思維定式、情感和情緒的影響,比如我們介紹了啟發(fā)式判斷、過度自信、厭惡損失、稟賦效應、前景理論等等。傳統(tǒng)經(jīng)濟學認為,人都是自私且理性的,但是卡尼曼指出,人在做決策的時候,并非都是理性的,或者說理性是非常有限的。

我們大腦天生是懶惰的,系統(tǒng)1認為世界是簡潔的、有規(guī)律和符合簡單的因果關(guān)系的,但實際上真實的世界要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。

所以,卡尼曼提醒我們在生活中,要避免系統(tǒng)1產(chǎn)生的認知偏見,就需要盡量引入系統(tǒng)2的決策系統(tǒng),讓理性替代感性、讓統(tǒng)計概率替代簡單的因果假設,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理智的人。

關(guān)鍵詞: 前景理論 的可能性 損失厭惡

  
相關(guān)新聞
每日推薦
  • 滾動
  • 綜合
  • 房產(chǎn)